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在甲状腺癌治疗中,一些患者会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在过去,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不得不长期工作在辐射危害环境中。如何减少医务职工的职业伤害?昨天,劳动报记者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获悉,该院在上海率先将钛米机器人引入到核医学科,通过人机对话和智能服务,来部分代替传统医护工作。
放射性碘-131是目前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病灶治疗的重要手段。患者服用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碘-131后,可对周围人群和职业医护人员造成潜在辐射危害,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隔离。仁济核医学科主任刘建军介绍,以前为了减少对医护人员潜在的辐射危害,医生护士每次进隔离病房都要穿上铅衣,同时将一周内需要服用的药物一次性发给患者,医生和护士一般通过监护视频和对讲设施与患者进行查房、咨询和答疑,患者每日的例行生命体征观察也主要由患者自行完成并报告。“但是,患者服用药物头两天,副反应也比较大,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以及喉头水肿、呼吸窘迫甚至窒息。如果监测不及时,将增加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
劳动报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一个通体白色、能够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自由“行走”的钛米机器人已经入驻该院核医学病房,并部分承担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机器人每2小时能对病区所有患者进行一次体检,“它会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后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自动进行包括体温、血压、甲状腺摄碘和辐射残留等生命体征监测等。”刘建军说。
在传统的护士发药环节,“小白”机器人也能帮助护士完成药物分发以及服药方法的告知。护士通过人脸或胸卡的认证后放入药物,确定发放的病床,机器人就会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并语音确认后自动打开药箱,播放服药通知。
“机器人能在治疗过程中强化对病人的宣教,通过与患者的主动交互,将枯燥、难懂的医疗护理知识变成动画场景中的语音问答,实现了更好宣教效果。”刘建军说,不少患者对机器人很好奇,对它的宣教依从性也很高,“机器人还具备远程视频功能,帮助医护人员观测病患部位组织情况。另外,通过机器人身上的辐射检测设备,还可以采集病房的辐射情况,并能根据需要进行相应报警。”
据悉,仁济医院近年来屡次大胆尝试,利用技术革新保护医务职工职业安全、减少职业侵害。此前,他们也在沪率先将机器人引入到化疗药配置环节,大大减轻了配药护士接受辐射侵害的状况。下一步,他们还将在手术室辅料运送传输环节上,用机器人来替代传统的人工运送。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