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入夏以来,晚10点后,上海街头巷尾的夜排档又多了起来。说起夜排档,总是让人又爱又恨。一边是“民心所向”,许多市民享受在街边觅食的轻松与随意;另一边却是占道经营、烟雾缭绕、噪声嘈杂……而劳动报记者发现,今夏,沪上有餐厅也瞄准夜排档商机,在市场需求和市容环境中找到平衡点,推出夏日排挡“正规军”。
烧烤摊主一晚能卖两千串
烧烤海鲜、柴爿馄饨、炒饭米粉……,晚上近11点,长乐路襄阳路路口三三两两的客人已经不少。排档老板们,开始准备生意。
“11点准时出摊,次日凌晨4点收摊,我们夫妻在这里做了9年了,越晚越热闹。”生意刚刚开始,一些摊点在摆,一些则已经顾客盈门。一烧烤摊主夫妻俩忙不迭切菜、配菜、装串,设在人行道上的摆菜桌上放了数十盆半成品。看到记者惊讶的目光,摊主淡淡地说道:“这点东西一会儿就卖完了,不快点准备,晚上来不及。”
旁边的摊位上,“招牌”花甲的半成品已搁在大桶里,鲜花甲的酱都是事先配制好,客人点单后只需在热水里烫好就可端上桌。此时,隔壁卖炒饭的摊位前已近聚集了七八位客人,炒锅前,除了米粉、米线、米饭、炒面等主食,香肠、荷包蛋等五六种配菜摆满了小推车。掌勺的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女子,炒锅翻飞腾出火焰,才出摊不一会儿,炒饭、炒面已接连卖出了10多份。
劳动报记者看到,此时人行道上设有的七八张餐桌,已几乎坐满。记者点了些烤串坐下,随后就见识了摊主所说的“越夜越热闹”的场景———不断有人从四周步行、骑车过来,摊位前很快出现了“等座”现象,马路旁甚至还多了好几辆私家车。
“专门开车来我们这吃夜宵的大有人在,以前,富民路东湖路这片也有排挡,现在不让摆了,”烧烤摊的摊主已经没空与记者聊天了,不少顾客一点就是二、三十串,一次性全部摊开了烤,一个烤炉几乎不够用。他见缝插针地对记者说,生意不错的时候,“一晚上能卖掉2000串。”
周边市民褒贬不一又爱又恨
一辆推车、一个炒锅、几张桌凳,对于这样“粗放式”的申城夜排档,周边市民的态度堪称“又爱又恨”。
“一直是这样,不好管,我们有时候也会去吃。”长乐路附近一便利店老板说,这里的夜排档生意很不错,不然也存活不下去。
刚点完单找到座位坐下的王小姐说,在她看来,夜排档是一种城市文化。同桌的黄先生说,经常有人讲,本地人不吃夜排档,但他就是正宗的本地人,由于经常加班,晚上回家的路上,在夜排档顺便买点吃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物美价廉,就在身边,买着方便。”家住永年路上的陆阿姨晚上也偶尔会去附近吃夜宵。“师傅手势好,味道正宗,价格也实惠,”她说,“这种夜排档蛮好的,又在市中心,吃个夜宵也方便。”
但采访中的反对意见也不少。在靠近新天地的顺昌路合肥路附近,居住于此的朱女士意见不小:“三更半夜那么多人在这里烧菜吃饭,吵吵闹闹,让人休息不好。”陈女士觉得,夜排档并非不能有,但“什么事都要讲规矩”,对于居民区附近的夜排档应该规范管理。
另一位住在娄山关路玉屏南路附近的居民提出:“近期由于拆违,附近一条街的小吃店都关张了,马路干净了很多,但一些流动小吃摊又冒了出来,对于这些无证摊也应该管理。”餐厅推出夜排档“正规军”
事实上,在不少市民眼中,夜市大排档不再仅是低价、实惠、便利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一些人在饮食“氛围”上的追求:盛夏晚间约上三五好友,坐于路边聊天、消遣、吃夜宵,这简直是夏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劳动报记者发现,在市场需求和市容环境中,也并非没有平衡点。今夏,沪上就有餐厅“投市民所好”,专门推出了夜排档“正规军”以增加其晚间客流量。
记者在新天地湖滨路的企业天地内看到,某经营上海传统小吃的知名餐厅,眼下在店门口专门增设了小木推车,模仿夜排档的样式,小推车上只卖两样东西———金鱼小馄饨和鸡鸭血汤。
该餐厅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迎合一些客人对于“夜排挡”的向往,今年初夏起,餐厅新增了小馄饨和鸡鸭血汤两样菜品,与此同时,门口新设了小木推车及桌椅营造夜排档氛围,从每晚6点营业至凌晨2点,并专门安排一位店内厨师在推车前掌勺,现煮现卖。
记者在现场看到,推车上放着一整盒外皮似金鱼的小馄饨,有了葱花和猪油陪衬,香气四溢。虽然一碗小馄饨38元的价格其实不便宜,但当晚已上10点前后,仍有不少食客陆续进门点单,很大一部分都是冲着推车上小馄饨或鸡鸭血汤而来。
“和一般的夜排档比起来,这里是正规餐厅比较放心,”现场多位食客向记者表示,既能在市中心体味到吃夜排档的乐趣,又不用担心卫生、食品安全问题,这是他们最为看重的地方。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