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电商冲击、业态同质化严重,曾经辉煌的人民广场地下商圈,近几年业绩持续下滑。记者日前走访发现,位于上海城市规划馆下的“1930风情街”,商铺已大面积撤离,而另一端的迪美购物广场也传出将调整经营方案。商业地产专家认为,从全局上,地下商业应与地面商业形成互补,从店铺角度,也要能突出个性化,打造精巧型的地铁小店。
“1930风情街”:店铺撤离待改造
首先传出改造消息的,是位于上海城市规划馆底下的“上海1930风情街”。在这条50米长的通道上,由于浓缩了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风貌,“穿越感”十足,一度是游客结伴游玩的必选项目。
日前,记者途径发现,已经关张撤离的店铺达九成以上,而在正常营业的店铺不足五家。有的店铺贴出了迁址公告、有的则打出清仓大甩卖的广告。有的店铺人去楼空,店内杂物一片狼藉,还有个别商家索性就地摆摊叫卖衣服鞋袜。
“最后几天,眼镜打折卖了哦!”一位店员正在卖力吆喝,他告诉记者,已经撤离的店铺,多数都就近搬去了华盛街和香港名店街。“我们的租约要今年底才到期,现在还没找到下家,只能这样将就着做生意。”
“租约到期的店铺,我们都不再办理续租,撤离后空出的店面也不会再引进新店。”在风情街招商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工作人员处获悉,由于规划馆已有进行整体改造的计划,而“1930风情街”作为其一部分,自然也在改造的范围之内。记者追问,改造方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改造何时开始?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改造方案还在审批过程中,具体时间暂未确定。
记者多方打听,一位地下商圈的有关人士透了一点口风:“虽然叫上海风情街,但内部的业态建设与风情街意图展示上海风貌特色的定位并不完全合拍,这或许是改造的一个方向。”不过,该有关人士也谨慎表示,一切仍应以规划馆审批通过后的最终方案为准。
迪美广场:或压缩服装比例至10%
不仅风情街在调整,与其紧邻的香港名店街、迪美广场亦然。在香港名店街,餐饮商铺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加,并且向靠近人民大道的下沉式广场集中,原本连接地铁站通道的数十个首饰小店也已全部消失。另一端的迪美购物广场,也酝酿在本月中下旬公布新的经营调整方案。
本报两年前曾报道过,因受制于电商冲击、以及本身地理位置和动线规划的掣肘,迪美业绩出现“断崖式”下跌。为扭转困境,迪美先吸引了中国著名的商业地产经营管理机构盈石加盟,2015年又出台了转型调整方案,以18岁-25岁人群为目标,主推休闲和现场体验类消费,将业态调整为“服装30%、餐饮30%、顾客体验40%”的比例。这一调整方案的效果如何?
记者发现,以“风云再起”、“探险者世界”为主的娱乐项目在迪美最为“吃香”,尤其是“风云再起”,50多台不同类型的“娃娃机”、8间自助式K歌房都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消费。
“娱乐业态这块,‘风云再起’一直是不错的。”迪美购物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而主打AR/VR的“探险者世界”,占地2100平米,未来仍有提升空间。服装业态方面,迪美已将原先分散的店铺,集中在迪美广场与香港名店街的衔接处,主打韩流,更贴近年轻人品味。“这样无论是从迪美往名店街走,还是从名店街往我们这儿来,这块区域都是必经之地。”该负责人介绍,娱乐、餐饮及服装未来仍将是迪美的三大主力。
“总体来说,改造后的商场人气有所回升,但与当初调整前的预期还有差距。”迪美购物中心相关负责人坦承。另外,原合作方盈石已经选择退出,迪美又寻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新一轮的经营调整方案有望在本月中下旬公布。”该负责人透露,服装比例或压缩至10%。业内专家:打造个性化地铁小店
记者发现,为了与电商竞争,传统商业不约而同地调低服装,增加餐饮与娱乐比例,再次出现同质化。商业地产专家姜新国看来,只是一味简单调整餐饮、娱乐及服饰的业态比重,也非长久之计。“在地下商圈中的店铺,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他建议,一方面,要坚持以往各家的原有定位,避免同质化的“贴身肉搏”。另一方面,商家也应当结合大规模的地铁客流,多提供一些“旅游化”服务。
从全局角度看,业内人士分析还指出,除了各地下商业自己调整定位外,还必须与地面商业形成交叉与互补,这样才能使地下商业主题有足够的生命力。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