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分享经济”下“共享文明”的缺失,导致随借随还、高频运转的创业理想沦为“纸上理想”。未来,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更多的“分享经济”,而“摩拜单车”仅是试水的开始。
随着熊猫资本领投、愉悦资本跟投,近日风靡沪上的“摩拜单车”完成了千万美元级的B轮融资。这个由原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所创办的“摩拜单车”,试图提供并推出一种自行车出行的全新思路,不但解决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且通过GPS定位来免去定点归还的麻烦,半小时1元钱的收费也着实从价廉物美的“分享经济”出发。
自行车“分享经济”的理念是,用低廉的租金推广公共自行车的使用,通过分享平台来实现租借、运用技术实现随借随还,让自行车能够被更多人、以轮换模式高频使用。
和传统政府买单、企业运营维护模式不同的是,“摩拜单车”正试图以信用积分为消费者打分,希望通过信用评级的考验让更多使用的市民能够自觉实现分享使用的良性循环。“不办卡、不用停车桩、不会掉链子”的自行车集中在中心城区,扫一扫骑上走、半小时仅1元钱,未来希望每隔100米内就能找到一辆这样的“摩拜单车”并覆盖上海,这样的创业模式真的“看上去很美”。
然而,基于这样的理念出发,却在短期因社会“共享文明”的缺失而暴露出诸多尴尬。用于低价共享的自行车被用户“打包带走”,放入自家小区过道、锁入办公室,甚至直接破坏二维码、试图让后来人“无码可扫”……原本通过分享来实现共享的美好初衷,在一连串的被盗、被破坏事件后,惹人担忧。
“分享经济”下“共享文明”的缺失,导致随借随还、高频运转的创业理想沦为“纸上理想”,在现实的运行中遇上了不小的麻烦。
实际上,“摩拜单车”并不是自行车“分享经济”的伊始端,上海最早的自行车分享模式始于闵行区。笔者也曾在2009年底探访过沪上最早推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的闵行康城地区。当时由于公共租赁模式的定点要求,在地铁早高峰时导致公共自行车在短时间内在地铁站周边积聚,为缓解租借压力、平衡停放供需,较远的康城地区居民则面临有车难用的瓶颈。而这7年间,上海公共自行车运行中,自行车被破坏、损毁、甚至“打包带走”的现象层出不穷,暴露出的也正是“共享文明”的缺失。
时隔数年,包括闵行、浦东、宝山、松江、长宁、奉贤等多个区都相继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的服务,希望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并通过政府买单、企业运营维护的模式对自行车租赁服务进行改进。“摩拜单车”的出现,则更是打破了各个区各自为政、自行车无法跨区使用的盲点,通过低廉的收费、由市中心城区向外延伸,来扩大自行车行驶圈,通过终端技术更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
当然,化解“摩拜单车”的尴尬不应止于道德批判,未来,也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