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25个上海市场主流的汽车品牌共70家被暗访的4S店中,只有10家明示了价格,11家未收取除保险费、购置税外的其他各类费用……“打闷包”、强制消费、巧立名目、捆绑销售等现象普遍存在。上海市消保委昨天曝光的汽车销售价外收费暗访结果令人感到遗憾。
这种“遗憾”也反映在近年来不断攀升的上海汽车销售环节的合同投诉量上。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相关投诉量就以年均增长10%以上的速度增加。今年前5个月,相关投诉量更是比去年同期激增四成。为此,数十家4S店及其对应汽车品牌的主机厂商代表昨天被市消保委集中约谈。
要签合同才知车卖多少钱
在上海起亚交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辆2016款起亚KX5标示的厂方指导价为16.18万元,裸车价只要14.48万元,看起来很诱人。可到了签合同的时候,4S店销售人员却提出要另收4300元的费用,包含1800元的“上牌费”、1500元的“服务费”和1000元的“管理费”。
“如果说‘上牌费’还好理解,那什么是‘服务费’?什么又是‘管理费’?”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4S店开着,就是服务消费者买车的,现在连这种服务都开始收费了,甚至连4S店的管理费用,也摊到消费者头上。
对此,上海起亚交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代表承认,自己做低了对外的售价,为的是在上海的14家起亚4S店里脱颖而出,让消费者能够搜索到,吸引他们上门购车。该代表还“理直气壮”地表示,现在成本上涨,如果低价竞争,一般平均每卖出一辆车就要亏四五千元,所以只能向消费者收取一部分管理成本。
在上海冠松之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款2016款奔驰GLE 320标示的裸车价格和最终合同售价差别可达2万多元,这笔增加的费用主要是所谓“服务费”和“装潢费”。
据调查,像上述4S店这样,消费者到签合同时才知道汽车最终售价的“不透明”情况并不少见。市消保委调查的70家4S店中有60家,其裸车价与实际售价间存在较大水分,造成消费者无法客观比较价格,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应尽义务竟成为收费项目
调查中,属于经销商在商品交付前应尽义务的PDI检测,也成了一些4S店销售人员口中“消费者必须要付的钱”。
上海锦茂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一辆2016款轩逸时,就要求消费者支付4500元的裸车价外费用,其中1000元就是“PDI检测费”,此外还有500元的“出库费”、2000元的“白色选购费”等荒唐的收费项目。
在交流过程中,对这些费用为何要收,销售人员根本解释不清楚,只是强调这是“上头的要求”,不付钱消费者就不能提车。
据悉,在2014年时,市消保委、市价检局就曾就“PDI检测费”约谈宝马汽车供应商及在沪经销商,要求他们停止向消费者收取相关费用。但在近期的调查中,消保委发现,不敢收“PDI检测费”,一些4S店便开始将“PDI 检测费”乔装打扮成“检测费”“杂费”“服务费”等名目,行强卖之实。
在上海百联沪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上海开隆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上海普陀宝泓二手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4S店,还有一项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收费项目——“报备费”。据销售人员解释,如果消费者自行上牌,就必须交“报备费”,这是用来向主机厂报备从而获得上牌所需材料的费用。
可在约谈现场,这种说法遭到了斯柯达、奥迪、宝马等品牌厂商的矢口否决,相关代表很肯定地表示他们从未提出过“报备费”。此时,上海普陀宝泓二手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4S店的代表又辩称,这笔“报备费”其实是押金,等消费者上完牌就会退还。
不过,据消保委的调查,现场销售人员从未告知过消费者这是笔“押金”,所谓“报备费”更像是巧立名目、变相加价。“这已涉嫌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表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法律赋予的最基本的权利,是企业在提供商品和服务过程中必须要尽到的义务,而如今却成为一些企业口中要收钱才能做到的“产品”,令人气愤。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