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农民工背井离乡在外打工,除了赚钱养家之外,他们有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喜欢的娱乐活动有哪些?据市总工会微信号申工社日前对近千名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受访农民工喜欢的娱乐活动分别是玩手机(45%)、看电视(17%)以及阅读(25%);另外,还有
4%受访者喜欢棋牌类活动,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占6%。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进制造型企业及服务行业,采访到部分70后、80后和90后农民工,从他们的朋友圈不难发现,由于工作环境封闭、社交圈狭窄、文化水平偏低等各种因素,70后、80后农民工的娱乐活动仍相对较少,朋友圈以同事、亲戚、同学为主;相对而言,90后外来务工人员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他们更渴望走进上海人的生活娱乐圈子。与此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年轻的外来务工者正通过报考函授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素质,努力做一个“新上海人”。
70后:闷得发慌时看大妈跳广场舞
主要娱乐活动:看电视逛公园
陈自兵和刘兵华都是中国铅笔第一公司的一线工人,两人都来自安徽。在成品车间工作的陈自兵1997年就来上海打工了,还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农民工;打印组组长刘兵华来沪打工也已接近10年。
尽管来沪有些年头,但俩人手机的朋友圈里,基本上还是单位同事、老乡为主。他们翻动着微信朋友圈,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平时不太用微信,只加了几十个朋友,都是些同事、老乡。”喜爱书法、绘画的陈自兵加入了一个书法爱好者的微信圈,大家会交流一下书法作品和心得;而刘兵华则以“潜水”为主,大多是别人转发的一些鸡汤文、段子之类,他很少转发,更别说自己原创了。
中国铅笔第一公司地处松江新浜镇文华村的工业园区内,陈自兵等人就在文华村租借了农民房,“20多平方米,每月租金还不到200元。”如此低廉的房租着实让他们省了一大笔开销,但随之而来的,是业余生活的枯燥乏味。
即便在松江境内,新浜镇也属于偏僻地段,“坐公交到莘庄至少也要1个多小时,附近连银行都没有,更别说电影院之类的娱乐场所了。”陈自兵告诉记者。厂子每天8点上班,下午3点40分就下班了(因不少职工家在市区,为避开堵车高峰,企业调整了上下班时间)。如何打发下班后的这段时间,对于家住附近的农民工们来说有些难。
陈自兵和刘兵华的孩子在上海读完小学后,都回到家乡念中学,孩子不在身边,他们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陈自兵喜欢书法,有时候还会拿出文房四宝练练字,或者上网浏览一下新闻;而刘兵华的娱乐活动更是少得可怜,“每天下班后,除了看电视也没别的可做。”实在闷得发慌了,他就到附近的新浜公园里去逛逛,有时候还会站在公园里,看一会儿大妈们跳广场舞,时间不知不觉就这么过去了。
80后:关注了11个订阅号
主要娱乐活动:玩手机看微信
今年刚满30岁的瞿宏雁已是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来沪打工12年,瞿宏雁把一家人都带到了上海,“我老公和我在同一个厂上班,小孩就在附近的学校里念书。”乐观爽朗的她一打开话匣子就关不住了。
下班回家除了烧菜做饭,瞿宏雁唯一的关注重点就是小孩,“虽说家里有电视、电脑,平时都不用的,怕影响小孩学习,现在的小孩,特别爱玩电脑游戏,很影响学习的。”不能看电视、不敢用电脑,瞿宏雁笑着说道,她唯一的消遣就是看手机。
她兴致勃勃地打开微信,向记者一一介绍道,“我平时喜欢看励志段子、心灵鸡汤,有些写得真的很好,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充满正能量,觉得好的段子也会转发到朋友圈里。”记者看到,她还参加了不少群聊,“我们车间的姐妹们建了一个群,平时拉拉家常、聊聊天,大家都是来打工的,有话说。同学、亲戚之间也会建几个群,比打长途电话合算多了!”
作为女人,瞿宏雁也喜欢美容、养生,她在微信里关注了11个订阅号,其中包括“上海圈”、“每天学点穿衣打扮”、“口才演讲”、“开心成长每一天”、“父母必读”等等,“做完家务活,打开来看看,也挺有意思的。”瞿宏雁说,除了玩手机,平时很少有其他娱乐活动,不久前,她和老公凑了笔首付,在老家县城里买了套价值50多万的商品房,每月还得勒紧裤腰带还房贷,不可能花很多钱在娱乐活动上,“咱们厂附近也有度假村,可以泡温泉的,可是泡一次起码200多元呢,哪里玩得起?”她笑着说道。
相对而言,同样是80后的柴闪闪业余生活更加多样化。1986年出生的他来自湖北襄阳,在上海工作也有十多年,目前在上海邮政中心局上海站邮件转运部担任邮件配发员。
小柴的朋友圈主要还是同事、亲戚和以前的同学,“也有一些上海人,是小孩在上海读幼儿园时认识的同学家长。”同事中有不少是上海人,工作之余同事们会拉着柴闪闪一起吃吃饭、搞个聚会,“天气好的话,我们一家三口也会乘地铁、公交到上海周边玩。”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8小时之外,柴闪闪还利用业余时间考出了大专学历,眼下又报了本科班,“打工的这些年,我逐渐发现,要真正融入上海,还要不断学习,让自己的知识和素养跟上城市的发展。”
90后:把娱乐活动发上朋友圈
主要娱乐活动:下班打篮球每月看一两次电影
时髦的发型穿着、时尚的谈吐、人手一部苹果手机……如果不分辨口音,很难将那些90后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年轻人区别开来。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娱乐生活,90后外来务工者正在逐步告别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打工模式,打球、泡吧、溜冰、唱歌、看电影……他们的文化活动更趋丰富多彩。
1990年出生的丁素华是上海采埃孚伦福德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的一名调整工,目前担任班组长。2008年中专毕业后,18岁的丁素华就从河南周口只身来到上海打工,如今已满8个年头。“微信?我几年前就开始用了,朋友圈嘛,有同事、同学,还有一些朋友,当然啦,也有上海人。”小丁告诉记者,他用微信主要是方便工作,“比如同事之间建个群,有啥事情通知一下,工作上方便沟通。”除了微信之外,和不少90后一样,他还有自己的QQ账号,QQ群里大多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
结婚后,小丁和妻子就一起回到上海打工,孩子留在老家交给父母看管,由于孩子不在身边,夫妻俩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小丁说,车间里实行三班倒,早班一般下午3点45分就下班了,如果不需要加班,他会约上几个朋友或者同事打打篮球,放松一下身心。“当上了班组长,觉得自己在综合素质上还有差距。”他给自己报了个大专函授班,业余时间里经常看看学习资料,准备考一个大专学历。和不少上海的小夫妻一样,小丁每月也会请老婆看上一两次电影,重温浪漫时光,“最近看了一部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还挺搞笑的。”有时,他也会将这些娱乐活动发上朋友圈,享受一下被“点赞”的快乐。
打工多年,如今小丁的月收入已达6000多元,妻子每月也有4000多,“我现在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在上海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奉贤的房价每平方米1万多,不算太贵。我们夫妻俩这几年努力打工,存上点钱,再靠父母帮衬点,争取早些付上首付,把孩子接到上海来念书。”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