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这几天,携程为内部员工子女开办亲子园的福利待遇,让不少职场人士羡慕不已。然而,这一旨在化解员工后顾之忧的举措,却在推出一个星期后被相关部门紧急叫停,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企业开办职工幼托所缘何好事多磨?记者了解到,亲子园被叫停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取得行政许可,但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对于这样的“先行先试”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孩子托管转入“地下”
昨天10点,位于凌空SO鄄HO12楼1楼的携程亲子园一片安静,原本透明落地玻璃门贴满了磨砂纸,无法查看到内部的情况,仅见大门上有一张告示:幼儿在园期间,出于环境卫生及幼儿安全问题考虑,仅支持电话咨询,敬请谅解。
根据之前长宁区教育局相关部门介绍,该园因为没有取得行政许可,已被叫停。不过,记者当天却发现,园内仍有多名孩子的身影。但或是因为处于暂停状态,园内的老师们都显得十分谨慎,原本正大光明的接送也变得有些偷偷摸摸。透过玻璃门的缝隙,记者看见,约有6名幼儿端坐在小板凳上,眼前的电视机里正播放着卡通片,一名老师模样的年轻女子时不时与孩子们互动着。而当记者试图要推开玻璃门与老师交流时,对方却摇手表示了拒绝。
叫停亲子园,让不少携程员工颇为失落。据了解,携程有员工15000多名,不少员工反映很难照顾家中幼儿。为了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企业辟出8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设立了亲子园,并聘请第三方早教机构前来管理。服务时间为每天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半,每月收费2580元。首批名额20个,据悉,目前还有七八十位员工在排队。
长宁区教育局相关部门表示,虽然其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办这类早教机构,以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教育教学是需要行政许可的。同时,该亲子园还涉及到一个收费问题,这也是需要备案的。此外,报备的内容还涉及到消防食品卫生等。
希望增设普惠性托幼机构
针对亲子园被叫停,携程方面回应正和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完善必备手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希望能为员工子女提供放心、安心的托管服务。同时,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关于公共托育服务建设的相关政策扶持,帮助家庭生育二孩解决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今年1月5日,国务院就曾经出文,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
而长宁政协妇联界别也在今年两会上提过一个亟待增设普惠性托幼机构的提案。该提案表示,除了增加公办幼儿园,并恢复小小班招生,更应该发掘社会资源,各方携手,不拘一格开办普惠性托幼机构。提案称,可以在有条件的社区和大型居住小区利用空置的、利用率不高的住房开设普惠性、低成本的0-3岁婴幼儿托管机构。在有条件的企业园区、大型商务综合体内,也可借鉴上述模式设立托幼机构。即由政府出面搭建平台,教育部门作为业务主管负责监管,园区或大楼物业协商解决用房,专业幼儿园负责日常指导,社会组织承办白领托幼所。
长宁区妇联相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携程的这类亲子园,企业和员工需求比较迫切,因此,其也在努力协调。
政协委员建议“给予支持”
这样的好事多磨,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许多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
“从社会治理角度讲,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先行先试,在政策上予以托底。”长宁区政协委员林丽娟认为,携程开办亲子乐园的做法是基于员工的需求,实际上也是在为政府减负。“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办理各种审批和证照,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是应该的。但能否不要这么死板,能不能给企业补办的机会呢?”林丽娟说,政府应该允许企业边做边完善,并进行指导。
林丽娟表示,目前不少家庭对托育机构有着相当急迫的需求,但市场上却一片空白。据统计,仅以长宁区为例,其现有两孩生育适龄的妇女约7.7万人,按妇联等部门大数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年内,就可能新增两孩的新生儿约6300余名。而区现有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区托幼管理中心下属托儿所合计为56家,其中招收2至3周岁的公办幼儿园仅有1家,没有0至2周岁婴幼儿的托幼机构。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婴幼儿的养育负担基本由家庭承担。
企业好心办幼托不该简单“叫停”
企业开办内部托育中心,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算不算好事?当然算!作为虹桥临空园区第一家自办托育中心的机构,携程正试图在公共托育服务上进行探索。据说,这也是国内首个依托互联网企业打造的托育公共服务项目。
然而,亲子园仅开了一周,就被相关管理部门紧急叫停,理由是缺少“行政许可”。
教育教学须办理相关审批和证照,当然在理。但解决孩子的托育问题,提升员工们的幸福感,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工程”。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未来家庭对托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构建完备的托育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家庭平衡工作与育儿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不容回避的社会议题。
相信不少70后、80后有过类似记忆,在过去的大型国有企业内,大多会在厂区内设置托儿所、幼儿园,早上职工带着孩子一起上学上班,下班一起回家,育儿、工作两不误。企业愿意出钱出地方办幼托所,既解了双职工家庭的燃眉之急又稳定了企业职工队伍,这样一桩值得拍手叫好的创新,为啥就不能获得“许可”?
对于这样的尝试,政府主管部门能不能出出主意、提提建议、主动指导、多多扶持,争取把好事办好,让群众叫好、职工受益。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