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我国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记者采访中获悉,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广东、湖北和重庆7个试点省市从2013年起已陆续启动了碳交易试点工作,而上海则是唯一一个连续两年100%完成履约的试点省市。
企业节能意识大为增强
“2013年营收21亿元,在市场上买了7000吨碳排放配额,2014年营收22.9亿元,只买了2000吨,今年配额还有盈余。”上海福耀汽车玻璃有限公司工程师徐孟蕃翻着记满数据的笔记本,笑着说道。两年前,福耀玻璃被列为碳交所首批试点企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用徐孟蕃的话来说,“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常态机制”。
记者发现,在其嘉定的厂区,1000多盏照明灯都已更换一新,“随手关灯”的标语也被贴在醒目位置。“全部改用了照明质量好,单位能耗低的灯。”徐孟蕃介绍说,不仅仅是照明系统的改善,在设备的利用方面,企业也做了调整。“我们的大型设备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热能,这部分能源以往都被浪费了,如今,利用设备改造,热能被储存利用,省去了不少加热用电。此外我们员工的节能意识这几年也大大增强,作为一个员工超过2000人的大厂,积少成多,也是不小的量。”
徐孟蕃告诉记者,工厂在节能技改上的前期投入约为100万元,现在一年可以节省400万度电,算下来约为240万元,不仅节省了企业成本,在单位碳排放上,也不断降低。
连续两年100%履约
作为全国第二个试点地区,运行两年多来,上海连续两年100%按时完成履约,这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碳交易市场共运行513个交易日,2013-2015各年度配额累计成交量494万吨,累计成交额1.37亿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量2543万吨,在七个试点地区中位居前列。
一位熟悉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企业的配额有两种分配方案。一种为历史排放法,即根据企业近几年的排放情况给予配额,另一种为基准线法,根据排放效率给予配额。“企业3月份上报排放量,我们4月份组织第三方机构核查,如果差距较大还会有专业机构复核。”
据悉,首批试点的191家企业,覆盖发电、港口、有色、钢铁以及旅游宾馆等16个行业,占到全市排放的57%左右。“可以说涵盖了目前上海主要的排放企业。通过减排,企业也提高了自身效率和声誉。这促使他们不断优化自己的能源管理系统。”据介绍,企业一旦履约不能完成,不仅将被责令履行配额清缴义务,并被处以5-10万元的罚款,还会对导致企业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不予受理、无法获得上海市政府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补贴。此外,企业的诚信档案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有助企业应对外贸壁垒
不可否认,加入碳交易会增加一些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潜在成本。徐孟蕃表示,“我们的配额是根据2009-2011年消耗能源的平均数进行计算的,第一年只有139000吨。当时觉得企业在发展,能耗肯定会增加,配额可能不够用,还要去花钱买,虽然量不大,但是总觉得是桩麻烦事。时间久了才慢慢发现,节能减排其实不仅是社会价值,也是有经济价值的。企业自身技术的革新,增加了生产效率,原来30天完成的量,现在可以用28天完成,单位能耗在不断下降。”
“对企业而言,参与碳交易不会对成本造成剧烈影响。以现在大约10元/吨的价格计算,即使是购买配额,在成本中的占比也不会很大。”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前期的有效沟通,让企业能够接受和熟悉规则,也有助于其在国际贸易中,有效应对外贸壁垒,提前设置应对措施。不仅如此,通过对企业排放数据的核查,对市场上碳价的涨跌分析,整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也能实时跃然纸上。
新方案正在制定中
两年多来,上海碳交所已经吸引了包括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爱建信托等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在内的近50家机构投资者,建立了机构投资者、交易服务商、CCER质押、借碳交易等制度规则,拓展市场主体、创新市场服务、深化市场化机制的探索。
“上海碳排放配额的均价不是全国最高的。这一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主要的成交量都用于企业履约。”相关人士指出,企业可以像存钱一样把碳配额先借出去,然后通过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这样通过市场化的操作,也进一步降低了试点企业的风险。而一些风电企业,则能利用清洁能源减免的潜在排放,在市场上获得融资。
据悉,上海碳交易工作的新方案正在制定中,预计未来碳交易的覆盖行业与企业将一步扩容增量,而一些新的行业有望进入管理范围。“一方面抓大放小,扩大碳交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履约情况,合理设置配额,为上海的节能减排创造更好的保障。”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