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很热血的一年,很冷血的年关。这是对O2O创业者当下最现实的写照。
就在近日美团点评获得O2O最大融资额33多亿美元时,又有一批企业加入了O2O死亡名单。如果说前两年是O2O创业的爆发期,那么2015年特别是下半年开始,则是O2O由盛而衰的败局期。仅仅洗车这个细分领域,云洗车、嘀嗒洗车、车8、小雨洗车、我爱洗车等公司就相继倒下。
进入2016年,O2O仍是投资人眼中的风口,只是该怎么入局,如何逆境求生,又成新课题,想必O2O在2016年将迎来更大规模的洗牌。
网现O2O死亡名单
所谓O2O就是传统说的线上(Online)到(to)线下(Offline),国内的创业者们向来就喜好跟风,当O2O概念出来后,觊觎者们迅速“占据”O2O的高地,各个细分领域,都开始出现了O2O的创业者。
O2O的火爆从2014年一直持续到2015年,然而火爆的背后是去年下半年开始越演越烈的O2O死亡潮。
一份业界流传的O2O死亡名单,在2015年9月时就“上榜”了300家,其中包括蔚讯生活、嗨校网、叮咚小区、我爱酒、卡卡鲜、榜单客、暴走购物、花样生活网、必须的、无二城、妙物、小发现、花儿秀等。这些公司大都成立于2012年至2013年。拖欠工资、老板跑路……这与2011年前后的千团大战别无二致。
而根据“华东O2O项目死亡名单”显示,近年来在外卖餐饮领域就有二十余个创业项目先后倒闭,其中还包括雷军旗下顺为资本投资的烧饭饭等等;近十个社区O2O项目宣布倒闭,这些项目大都面临着大面积裁员、资金链断裂等各种危机;在美业领域,近几年内先后倒掉的知名项目就有近十个;汽车、出行领域的阵亡名单则更长,死掉的创业项目近20个,其中就包括被收购的提供拼车服务的考拉班车、提供上门洗车服务的e洗车等。同样,旅游和教育也成为重灾区,这一名单也在20个上下。
垂直市场没有老二
就在O2O哀鸿遍野的时候,一些拿到融资,又借强强合并坐上细分行业头把交椅的O2O企业,则暂时安全。
1月19日,美团点评合并后的首轮融资终于落定。它由腾讯等三方领投,融资额超33亿美元,融资后公司的估值超过180亿美元。此次融资超过滴滴出行30亿美元,创下国内互联网行业未上市融资额新高。
事实上,在合并后,美团点评的体量在O2O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大,但是烧钱补贴的模式却一直成为资本跟业界质疑的焦点。
“O2O是超级依赖资本的行业。”有业内表示,O2O提供的其实是服务,一旦停掉补贴,导致订单下降,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一旦钱没了,在线下提供服务的人员你发不起工资,然后就开始减人,开始收缩,融不到钱,最后只得倒闭。“2015年上半年是疯狂的半年。很多公司强调的就是把竞争对手消灭掉,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快速融资。那些具有优势的O2O创业公司,平均一年融资两次,这在之前是很少见的。”
有数据显示,从2014年底至2015年中,国内拿到A轮融资的社区O2O项目就有800多个,拿到B轮的有200多个。
互联网有一个“数一数二法则”,几乎没有消费者用老三,也没有投资人愿意投第三名。而在一个相对窄的、垂直的市场里,大家都只投第一名。拿到融资后,众多急于扩张的创业公司,开始走上没有效率的大规模花钱之路。但随着资本市场趋冷,轻平台模式的优势得到放大,重平台模式或过度花钱的创业公司则接二连三地倒闭。
此前,美团点评、滴滴快的等通过补贴获得大规模用户进而获得巨大估值,包括京东至今没有盈利的案例,令很多创业者忽视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和线下建设的能力。但在竞争激烈且很难形成竞争壁垒的O2O领域,这一互联网法则失效了。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倒闭或濒临倒闭的O2O项目有近千个,包括烧了近10亿元的顺丰嘿客。
不过,市场并没有因为创业公司接二连三倒闭而变得宽松,互联网巨头们接连杀入正带来了更大挑战。百度、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无一不和O2O搭上了边,其中百度更是在2015年的第二季度财报上披露了O2O的数据,交易额达405亿元。而京东到家日前则在上海成立了总部,大有猛干一番的势头。
“流量、展示能力、支付工具等,互联网公司都有了,只需要把线下的餐饮、电影院、酒店等企业往互联网公司塑造的平台上一搬即可,然后再用其熟悉的补贴模式,很容易就会吸引到大量用户。”业内表示。
O2O如何度过寒冬
“冬天并不可怕,因为互联网的冬天每隔三五年就要来一次,这就是互联网周期发展的规律。”高榕资本创始人高翔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是不要扎堆,要开辟新战场,尤其巨头边上衍生出的行业一定要慎重;第二,不仅要从需求出发,还要更多考虑从行业出发进行延伸。
有业内表示,根据2000年和2008年的经验判断,眼下这场“资本寒冬”会持续半年到一年半。那些钱只够烧10个月的公司,已经在想办法减少亏损;那些只够烧三四个月的公司已经开始大裁员;而拥有更少现金流的公司,似乎只剩下关门一条路。
也有专家认为,O2O的死亡还在延续,但无论何种模式,仅仅是线下服务的“互联网+”显然不够,如何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不一样的O2O服务体验,或许是活下来最好的理由,至少是让风投继续烧钱的理由。
上述专家表示,“万能”的O2O,最可能会输在服务上。事实上,朋友圈里面所有对O2O方面的吐槽,几乎都是和服务相关的,比如清洁工阿姨要收了钱才肯走,坚决不接受线上支付模式,比如使用某洗衣O2O服务,衣服洗得不好等等,服务人员的质量问题,才是导致用户背离O2O的根本原因。
用户固然爱便宜,但便宜的前提是,服务质量的对等,不存在歧视。服务环节的错,导致用户对整个相关品类的O2O服务均放弃了,甚至有可能直接牵连友商,O2O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概念,用户对于线上的这种服务就存在怀疑,又被“坑”了一次,整个O2O都没得玩了。而之后再拼命送优惠券、完善功能等,都将无济于事。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