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星星很少的夜里,散落在崇明岛老宅子里的灯黯淡到只为留守老人而亮,可前段时间,一座名为“知谷1984”的建筑打破了岛上老宅闲置的景象。在市区工作的平面设计师刘庆将自家的祖屋升级成了名片上实现城乡“两栖”生活的一件作品。他的合伙人张杰是一个精通金融的农产品经纪人,两人在每个周末的老宅“开放日”时间接洽着来自岛内岛外的民宿爱好者。背负着父辈的期望,这对设计师+经纪人的反哺组合正努力将“崇明岛民宿连锁基金会”的创业梦想付诸“每一家民宿都有故事”的现实。当诗意遭遇生意,两人一语双关地形容彼此的知遇之情是“乡建不晚”。 青年报记者 卢燕
夜灯摇曳 再现晴耕雨读
“知谷1984”所在的村落有一个不忍被辜负的名字:春光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沿着田间小道一路寻觅,两旁的老宅是暮色沉沉的青砖灰瓦,墙顶高低起伏的“马头墙”造型大多斑驳累累,与之守望的是手拄拐杖的老人只身一人坐在门口。刘庆家的老宅就掩映在这深深浅浅的绿意里,一样的“马头墙”造型,粉刷过后,墙壁上凿刻了两行字,刘庆解释说:“1984是父亲盖这栋房子的年份。”老宅的轶事趣闻离不开鱼米,于是刘庆为它起名“知谷”。
八个月的改造时间,玻璃落地窗取代了木板宅门、柴火灶膛改为了开放式的厨房、防腐地板与绿植地毯的组合覆盖了水泥地……十米开外是一畸菜田,与之相对的是 loft风格的工作室。灯串缠绕的小院里,刘庆在工作室门口摆放了一块玻璃长桌,内嵌的鎏金雕花板泛着手指长久抚摸润泽过的乌光。刘庆说:“小时候,母亲每天打开橱门为我盛饭添菜,这块雕花板是其中的一扇。”刘庆对神话故事的最初记忆也从这扇门开始:“家里请来当地的工匠师傅在上面雕刻了八仙过海的‘兵器’与‘道具’,小时候,我摸着这些葫芦、玉箫、宗扇对它们的主人倒背如流。长大以后做了设计,我发现手工作品比流水线的工厂制品多了一样东西,叫温度。”
老宅开始改造,父母随手扔掉的这块雕花板被刘庆执意留了下来。他第一次与父母有了新旧观念上的冲突:“父母认为造房子就是图一辈子的实用,但我大学毕业后在外面看得多了,觉得房子的美感本身就是一种功能,心情好了,我才愿意继续住下去。”
一遍遍的说服打动了父母,萦绕在刘庆脑海里晴耕雨读的田园画面成了真。蛙鸣声声的夜晚,刘庆打开院墙上的灯串,夜灯摇曳,清风拂面,寂寥的村落有了难得一见的四代同堂。
开启城乡“两栖”切换模式
刘庆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过一段话:“被大城市裹挟着往前奔跑,我们又迫切寻找一块清静、缓和的地带。非常自然地,我想到了农村,我的出生地—崇明岛。隧桥的开通打破了这个孤岛与外界的壁垒,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中和、切换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为了实现这样的城乡切换式的‘两牺生活’,我着手改建我们的祖屋。”
工作项目中,刘庆为很多国际大牌做过品牌设计。回崇明的次数多了,他将农产品创意包装的目光投向了记忆中的一谷一稻。每次回崇明,最让刘庆感动的是舅舅家米饭的香甜。
刘庆的舅舅家留有三亩地种粮食,辛苦一年,收入也不过两万余元。刘庆问舅舅,为什么每次回家都能吃到新米,舅舅告诉他稻谷割下来以后先存着,等家里来了客人再碾出大米。刘庆说,10多年的城市打拼,对于默默匍匐在长江彼岸的家乡,他一度选择了遗忘和回避,只有记忆中醇似新米的口感没有变,记忆中乡愁的背影正是岛上像舅舅这样的老农家……“知谷”包装系列里,这个关于舅家新碾的故事出现在了手工牛皮纸包装的米袋上,那一次,刘庆代表崇明拿下了全国农产品设计包装展示的金奖。
合伙人:IT股东转做“网农”
四年前,刘庆结识了与他同龄的张杰,两个崇明小伙发现彼此的成长轨迹几乎雷同。大学毕业后,张杰在一家网游公司一呆就是7年:“互联网的世界离不开资本运作。当我成为公司的股东之一,职业规划里多了对金融的敏感,就这样,我尝试着回到家乡做起了农产品经纪人,为岛上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提供中介服务。”
一个月里,张杰从市区的家赶回崇明的最高纪录曾达到23次。这位难忘家乡味道的小伙子跑遍了全岛,搜集了全岛的特色农产品信息,一幅全岛农产品“地图”已经深深印入他的脑海:“实地跑下来,岛上农户们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基本可以按品质做出分级。”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崇明人,我很清楚,岛上的农户缺乏整体的种植规划。互联网时代,农业加电商的‘触网’组合已经开始涌现,农产品有时令上的限制、地域上的差别,再加上价格上的多变,转做‘网农’以后,我经营的资本其实就是这些可靠的信息,成为农户们可预见性的市场‘晴雨’表。”
回归田间地头,张杰的心情一度有些惆怅,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将崇明的“味道”送出岛外,却留不住同乡人匆匆回岛又速速离去的脚步。回岛的时间里,张杰放眼望去,岛上的劳动力渐渐流失,同乡人留在岛上的老家只是两三间空荡、破旧的空屋,全家务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想要试图改变岛上的现状却发现一己之力太过单薄,遇到刘庆的时候,张杰形容说:“他是一个将乡愁情怀体现到极致的文艺青年,我要做的是保护好他的那份情怀,让它在岛上复刻出更多老宅墙头的故事。”
老宅改民宿 打造连锁品牌
“知谷1984”改造结束后,每到周末,刘庆和张杰都在工作室里忙着接洽一拨又一拨有意改造老屋的同乡人。让他们欣喜的是,前来参观的同乡人大多和他们同龄。聊起上海周边预订火热的江浙民宿,同乡人都感慨“舍近求远”太可惜:“生态崇明岛距离上海市区已经不再遥远,如果能打造出有特色的民宿产业,相信一定会营造出新的市场需求。‘知谷1984’需要有共同体的加入。”
谈起老宅改造的设计方案,刘庆说每完成一次接待,他的灵感就得到一次“复活”:“其中有好几位和我们一样,体验过不同的民宿风格,他们有的希望老宅吸引到了背包客以后还能保留种菜这样的农活体验,有的希望把老宅里最有故事的物件作为自家民宿的主题。可以预见,岛上的老宅改造如果形成了气候,每家民宿都不会千篇一律,因为每一户老宅的主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民宿的创意就在于主人的个性化。”
两个创业青年决定成立“崇明岛民宿连锁基金会”,帮助岛民们一起改造空置的老屋,改造成民宿以后短租给岛上的游客,让岛上的“农家乐”接上文艺的气息:“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打造‘知谷’民宿的连锁。”成为刘庆的合伙人,张杰考虑最多的是尽快让“知谷1984”实现“脱单”。这个在互联网世界里经历了浮浮沉沉的青年正四处奔走,寻觅有相同投资眼光的投资人。他在朋友圈里写下一句话:“任何一种过重的情怀,完全脱离商业,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张杰看来,老宅改造为民宿,吸引到的不仅是游客,还有更多和他还有刘庆一样渴望城乡“两栖”生活的“农二代”:“吸引他们回来,再次成为老宅的主人。”
一个月前,一个名为“汇创崇明”支持青年人创业的项目正式启动,崇明县辟出“零门槛”创客基地,向全市创业创新者“抛绣球”,鼓励“野蛮生长”。与此同时,为吸引和鼓励更多岛外求学的大学生回乡工作,崇明籍优秀大学生回乡就业和创业,最高还可享受一次性奖励。崇明新闻办主任杨磊介绍说,许多崇明籍的学子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出岛求学。家乡的召唤深深感染了他们,回乡创业将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
- 联系人员:
- 联系电话:0
- Q Q/电邮:
- 微信手机:
- 公司地址:
-
*联系方式仅供参考,自行联系与本网站无关,请注意交易风险自行承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