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学宫门前栽有二株300多年历史、三人合抱的银杏树,迎接八方来客。步入学宫,古朴典雅的环境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游客们漫步于明清古建筑群,参观欣赏历代文物,崇明的历史文脉在此传承。
作为现今上海仅存的三座孔庙之一,崇明学宫已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崇明博物馆依托学宫修建,向人们展示崇明沧海桑田变化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座古建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焕发出新的活力。
尊师重教培育人才
崇明学宫始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清代曾十次重修,近代以来经过三次整修,占地面积扩大至23.21亩,成为上海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孔庙。198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列为上海市100个乡土文化符号之一,是崇明唯一入选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文建筑。
崇明学宫现存的建筑主要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崇圣祠等,气势恢宏,规模壮观。此外,还有儒学大门、仪门、碑廊、明伦堂、学海堂等建筑,或玲珑别致,或华丽典雅。
“崇明学宫在旧时是专门祭祀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礼制庙宇,也是历代官办的地方学府,由文庙、儒学、书院三个部分组成。民国以前,崇明学宫一直是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神圣殿堂。”崇明博物馆馆长周惠斌介绍,“历史上,从崇明学宫走上科举之途的学子中,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明代的顾谧,清代的沈文镐等等。”
在乡贤祠、名宦祠中,记者发现这些从学宫中走出的历代才子都占据一隅之地,向参观者“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许多学子历经沉浮之后,回到故乡,传播文化。其中,清末举人曹炳麟本着“开启民智,造福桑梓”之旨,创建崇明县第一所中学,即为崇明中学的前身。1915年,崇明中学建成,当年招收学生62人,曹先生任校长12年,为崇明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崇明学宫的漫长修复史
由于历史、自然、战争等因素,学宫内古建筑曾遭受损毁,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20世纪末,崇明学宫开始了大规模、高起点、富于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整体修复,并一直延续至今。
崇明博物馆馆长周惠斌于1998年初从教育系统调入博物馆工作,亲历了跨世纪的崇明学宫修复。据周惠斌回忆,当时崇明县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照清代康熙、乾隆、光绪等年间《崇明县志》中有关崇明学宫的规制,经多次勘踏酌取、反复磋商、专家论证,绘定了全面修复崇明学宫的规划蓝图,分阶段修复。在周惠斌看来,修复崇明学宫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市、县(区)两级政府精诚合作,共同完成这次跨世纪的整体修复。
第一期工程从1996年11月至1997年12月,修复学宫主体建筑大成殿、东西两庑、甬道和月台,重筑了500米古式围墙。第二期工程从1998年12月至1999年10月,修复了学宫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尊经阁、崇圣祠等古建筑,使位于学宫中轴线上隶属孔庙部分的全部古建筑得以完整修复。并配备了水、电、消防和安保等设施,进行了道路改造和环境绿化等。第三期工程从2001年4月至2002年6月,修复了学宫明伦堂、仪门、碑廊等古建筑,随后又完成了学宫内外花岗岩石地坪的铺设。2002年,崇明县政府在学宫内勒石《重修崇明学宫碑记》,寄寓了对崇明学宫修复和开放的美好愿景。
精心布置传承文化
1999年底,崇明博物馆新馆在学宫开馆,布置在学宫古建筑内的“崇明岛史与古船”“崇明民俗”两个基本陈列正式对外开放。为不断满足岛内外观众对展览的多样化需求,崇明博物馆此后每年都在学宫明伦堂内举办临时展览,如民间收藏展、馆藏文物展、崇明三普成果展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藏品之中,最为贵重、值得一看的是一艘保存大体完好的唐代独木舟,这条身长14.7米的庞然大物由三整根硬木挖空成槽,代表了我国古代船系从独木舟向木板船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样式。它于1979年出土于浦东北蔡乡川杨河,距今1300多年,几乎与崇明岛同龄。“崇明四面环水,因此造船业和水上交通都十分发达,这件藏品与崇明的特性相符合。”崇明博物馆副馆长冯锡单介绍。
除了这件唐船文物,崇明博物馆藏另一“镇馆之宝”便是清末著名外交家李凤苞的塑像。德国著名雕塑家吕涡生特为李凤苞制作一尊汉白玉石半身像:高85公分,宽55公分,抓住了李凤苞的脸部特征,形象逼真、做工精细。
自开放以来,崇明博物馆新馆除了利用基本陈列供公众参观学习之外,还每年在学宫明伦堂内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不断满足岛内外观众对展览的多样化需求,引领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
从2015年至今,崇明学宫已连续举办五届崇明孔子文化节,组织开展讲座、论坛、表演、展览、礼仪、才艺等系列活动。每年的孔子文化节,都会有身着汉服的学童现场朗诵《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中的警句名言,以及“少儿开笔礼”“小学生拜师礼”“高中生成人礼”等,让中小学生通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启发心智、洗涤心灵,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 联系人员:
- 联系电话:
- Q Q/电邮:
- 微信手机:
- 公司地址:
-
*联系方式仅供参考,自行联系与本网站无关,请注意交易风险自行承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