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清水蟹养在蟹塘里,这是“常规操作”,可你见过把清水蟹养在“森林度假区”里吗?
崇明新晋的博士农场——宝岛蟹庄,从去年开始打造一片约140亩的“蟹森林”——8000棵池杉、落羽杉种植在水中和三个人工小岛上,为养殖的崇明清水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蟹庄还在水面上铺设了木栈道,掩映在树林中,营造出了“蟹在水中游,人在水上走”的独特景观。
养大崇明蟹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崇明蟹“雌三雄四”(雌蟹平均3两一只,雄蟹平均4两一只)的规格已很普遍,且每年还有小幅上涨。一只4两的蟹价格比3两的高2倍多,利润可观。但崇明人的追求不止于此,把蟹养大之余,还要养得更“生态”。这片蟹森林,正是崇明新型职业农民以“全生态”理念为引领进行的新尝试。
水中造林,给蟹一个好环境
日前,由宝岛蟹庄负责人黄春当向导,记者在蟹森林里游览了一番。清澈见底的水面上,杉树错落有致,木栈道蜿蜒林中,水草随波荡漾。5月中旬,扣蟹刚蜕完第二次壳,离长大还有好几个月。由于养殖密度小、生长环境隐蔽,目前只能看到水草丛中有一些蜕去的蟹壳,偶尔有几只小蟹,“嗖”的一下钻到水底去了。“和传统养蟹方式不同,这种养殖方式首先要做减法。”黄春把密度控制在每亩600只扣蟹,比传统模式少了200只。
蟹在生长过程中喜阴,种植在水中的池杉和落羽杉,能有效调解水温,让蟹在高温季节不那么“热”。“25℃-28℃之间是最适合蟹生长的。”黄春说,超过这个温度蟹就容易生病,品质就下降了。“水质越好,养出来的蟹品质也越好。另外,种杉树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吸附水底的淤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且杉树不需要打农药,不会造成面源污染。”而水草就像是蟹的“豪华套房”,休息、蜕壳、都能在其中进行,隐蔽且安全。
眼下这个季节,蟹森林的水深在0.5米左右,到了7、8月,会上升到1.2米左右。“我们会根据蟹的生长需要,对水深进行调整。”黄春说,蟹越长越大,就要更大的活动范围,蟹森林的水面就会随之扩大。由于树木和水草的存在,水体能得到净化,使蟹森林的水循环利用。
打造有水、有树、有蟹、有景的蟹森林,不只是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还有基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考虑。“杉树一年四季会有绿、红、黄等不同颜色,游客可以在蟹森林中漫步赏景,还能在水中驾一叶木舟游览,在蟹庄品蟹、了解蟹文化。”黄春说,“如此便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生态促效益提升。”
养得好,更要卖得好
崇明养蟹第一人,非黄春莫属。早在上世纪90年代,黄春就到江苏、湖南、安徽等地“闯江湖”,总结出一套科学养殖河蟹的技术规范。11年前,黄春开始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崇明样本”。
“我赶上了最好的时候。”黄春回到崇明的这11年,正是崇明走上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征程、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11年。这些年来,崇明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清退了不规范畜禽养殖,开展垃圾分类,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黑臭河道劣Ⅴ类水整治,生态环境更好更宜居。“区里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也越来越严。”黄春说,传统养蟹方式已不符合生态要求,他多年前已开始探索生态养蟹模式,把崇明清水蟹越养越大。今年推出的蟹森林,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而另一种创新的内循环生态养蟹模式,今年也已在宝岛蟹庄的600亩蟹塘内探索。
与蟹森林不同,600亩内循环生态养蟹模式成本较低、更易推广。“这种模式将改造后的蟹塘分成两部分,中央区域用于养殖,面积占8成,外围用于水体净化,两个区域间设有生态隔离屏障。”黄春说,养殖区产生的水经过布水渠到达净化区,净化区内种上水草养上鱼、放上螺,就能实现净化功能;净化后的水经过气提装置,被送到养殖区域提供给螃蟹,形成“活水养蟹”模式。
经环保部门检测,这一模式中,养殖水体的水质达到Ⅲ类水,磷、氮、COD等含量远低于上限指标。由此,整个系统实现“大循环、小对流、自净化、零排放、优质蟹”的目标。
“24小时内循环2遍,即可达到活水养蟹的效果。”黄春说,每亩的设施设备投入总共约3万元左右,单个蟹塘的规模一般在20亩左右,每亩预计产生1.2万元的经济效益。
接下来,黄春还要将基地已有的蟹文化进行内容升级,丰富游客体验,提升服务品质。“既要养得好,更要卖得好。”黄春相信,有生态理念引领、生态技术作支撑的农业产业,产值一定会随价值的不断发掘而提高。
- 联系人员:
- 联系电话:
- Q Q/电邮:
- 微信手机:
- 公司地址:
-
*联系方式仅供参考,自行联系与本网站无关,请注意交易风险自行承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