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作为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花卉,水仙向来有“凌波仙子”的美称。在中国,以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的水仙最为有名。近几年来,崇明水仙重回市场,在各大花市深受市民喜爱,这其中离不开上海工匠、崇明“施家花厢”的后人——上海崇明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施克松的不懈探索与努力。
继承祖业:让本土种源延续下去
根据《崇明经济史话》记载,崇明县合兴镇北有一位叫施谷郎的农民,一次去上海走亲戚时,顺手带了些水仙。路上,一名外国人想买他的水仙。因为语言的关系,施谷郎伸出两根手指比划,示意水仙花售卖两角,而那名外国人却给了他两美元。施谷郎大喜过望,回崇明后,便从田间河岸取来水仙种球进行种植,崇明水仙从此出名。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吃苦耐劳的醇厚民风,再加之优异的水仙品种,上世纪30年代初期,崇明水仙和合兴镇誉满中外,同时因为村里多数人姓施,因此大家也都称其为“施家花厢”。当时,施家花厢的种植面积超过500亩,销售的水仙占上海市场的八成,其中最出色的还要数施谷郎兄弟四人,他们各自开了一家花卉工场,分别取名“新康花园”、“新隆花园”、“新东花园”和“新顺花园”,而施克松的爷爷施洪福,便是新隆花园的开创者。
与崇明其他的农民一样,施克松从小便生长在水仙地里,“从记事起,我便是闻着水仙花的香味长大的。”记忆中,水仙花独有的香气是他儿时最喜爱的味道。爷爷前脚将水仙种球种入地里,后脚施克松便记下了每一颗种球的形状、大小及时间。采访中,他拿出一打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写有他每天记录下的水仙种球、花型、花香,这些不仅仅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更是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崇明全岛曾禁种水仙,崇明水仙一度回到了在宅前屋后野生的状态。花市上的崇明水仙也逐渐被漳州水仙所取代,难觅芳踪。谈起这些,他的脸上难掩遗憾与无奈。
2002年,儿子的一句话勾起了他心中沉淀已久的愿望,“如果连我也不种水仙,崇明水仙也许就要断在我的手里了!”为了能将崇明水仙的种源延续下去,父子二人下定决心,拿出5万元,从抢救种球开始,再创崇明水仙的辉煌。翻出当年每天记录的笔记本,施克松用了七天,挨家挨户上门寻找合适的水仙种球,然而由于种植人数骤减,种植规模的下降了许多,他一共也只收来了500公斤的种球。而他并未放弃,在村里租了三亩地之后,施克松动了很多脑筋,博采众家之长,按大小、种类等,分区域、分时间种植入地,重拾培育水仙的这份工作。“一开始的几年,真的很苦,我和儿子每天都在地里种植水仙不算,妻子也跟我们一起干,天不亮就下地,一直弄到天黑。
每天每颗水仙生长的湿度、温度、大小、成色都要记录,都要作研究。”在改良了水仙的种植方式后,施克松的水仙渐渐得到了向化镇及周边村民的喜爱。每到冬季摆上一盆施克松种植的水仙,家里香飘四溢。
“卧底”漳州:学习改良种植之法
说起改良水仙的种植方式,除了每天昼出夜归辛勤地种植和详细记录之外,就不得不提及施克松去往福建漳州“卧底取经”的经历。
福建漳州水仙的主要品种是单瓣水仙,单瓣的花骨朵绽放出一朵杯形的金黄色花萼,“金盏银台”的香气淡雅清新,而花球个个如“拳头”大小,在市场上深受喜爱。当时,施克松及镇里的花农将漳州水仙的花球种植到崇明本地的地里,然而却常常是“拳头”种下去,“小笼包”挖上来,效益很差。而崇明本地的水仙花种虽然是“鸽子蛋”大小,挖上来后的大小也并未见缩减。通过笔记本上的比对和对种植情况的分析,他发现在崇明种植本地的水仙品种更有优势。
但是,如何改善崇明本地品种“鸽子蛋”的大小,以达到漳州水仙的规模,却让施克松犯了难,“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漳州的水仙球可以长‘拳头’大小,而崇明水仙球只能长‘鸽子蛋’大小?究竟是品种原因还是种植技术原因?”
带着疑问,施克松以买家的身份来到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水仙产地———福建漳州九湖镇下庵村,向当地人购买了两颗水仙花球。买完后施克松又顺口问起了他们的种植方式,“你们是给花球‘喂’了什么‘灵丹妙药’,让它们长这么大?”当地农户告诉他,漳州的水仙之所以能长大的原因是因为在种植的前一年至两年内,要经过“阉割处理”,平时一颗水仙种子下地后,一年后会长出一粒主球种,而在它的两边还会多出几瓣小的球种。根据施克松以往的做法,往往是将这些小的球种肆意生长在一旁,这样一来,不仅吸收掉了主球种的养分,更影响到了其生长。“他们告诉我说,这些小的球种被掰下后,可以作为又一批新的水仙种子再作培育,这样一来不仅不影响原先主球种的种植,同时又大大促进了产量。”除了阉割种植之外,施克松还将漳州的水培种植及催化技术一一了解。“走的时候,漳州的花农问我:‘问得这么详细,你也是种花的吧?’我只得连连摆手说,‘我只是一个爱花的人。’”
有了这次漳州的学习,施克松根据崇明本土的条件,创新改良了种球“阉割”、催化、大棚培育等种植技术,成功打破了“崇明水仙长不大”的说法,培育出了以复瓣为主,花簇绽放,分层清晰的“玉玲珑”。同时,水仙的种植面积也从原先的3亩地拓展到100多亩。
2009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施克松牵头成立了崇明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建起集观赏、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农业基地,培育崇明水仙种球400多万粒,将崇明水仙时隔多年后再次批量进入市场。
打开市场:创新方式拓展销售渠道
深谙市场经济运作之道的施克松对崇明水仙的品牌和质量非常重视,他以合作社为支点,将崇明水仙产业联合做大:合作社土地有限,他便说服周边村民,将农田置换为水仙园,由他出技术、出种子、出资金,带着大家一起干。“在崇明,种水仙是产出最好、最环保的耕地利用方式。种水仙时,水稻秸秆全被拌入泥土;而种水稻时,水仙枯叶也同样做了有机肥。”他介绍道,每年5月至10月,水仙球茎离开泥土,腾出的土地种上水稻,根本无需农药,出产的“水仙大米”正是循环农业的最好见证。
一个水仙球根需要在泥地里培养三年才能够长大上市。这三年的时间里,水仙花会在每年的12月前后自然开放,但为了让种球长大,会将鲜花摘除。最初,为了打开水仙盆花的销路,他会将一部分摘下来的鲜切花半卖半送给花店,让店主帮忙宣传崇明水仙。没想到,水仙鲜切花在花市上供不应求。原本只是水仙种植中产生的副产品,却意外成了“香饽饽”。于是,施克松将水仙鲜切花以每束(10到12支)5元的价格批发给全市24个花卉市场,经过简单的包装,水仙鲜切花每束能卖到10到20元。同时,他还建起了一个冷库,以便鲜切花在低温冷藏,春节期间投放到花卉市场,拓展了崇明水仙的又一销售渠道。
现如今,崇明百叶水仙花合作社是中国最大的复瓣水仙种植基地,水仙花种植规模超过220亩。除了这些传统的销售渠道,施克松的小儿子和儿媳还开起了网店,以网络销售的方式,出售各种规格的崇明水仙。“上海的水仙花市场其实非常大,目前还是漳州水仙占了大头。但是我们还是会稳扎稳打,逐步拓展市场,重现崇明水仙的风采。”施克松说。
平凡花农的坚持
一顶卷边草帽带在背后,白色的短袖上还破了几个洞,藏青色的长裤因为常年泡在水中泛起了白,这就是施克松接受采访时的模样。若不是“上海工匠”、崇明“水仙大王”这些称号加在他的身上,或许他与一名平凡的花农并没有什么不同。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施克松重振“崇明水仙”的经历或许与一些机缘巧合有关,但关键还在于他的坚持不懈:当年一起种植水仙的花农因为经济、市场等原因纷纷放弃时,唯有他坚持远赴漳州寻找种植良方,也唯有他不断创新扩大销售渠道,打响“施家花厢”的品牌。三年后,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将在崇明举办,或许有了“坚持不懈”这味秘方,施克松与他的儿子能让崇明水仙再次香飘万家。
- 联系人员:
- 联系电话:
- Q Q/电邮:
- 微信手机:
- 公司地址:
-
*联系方式仅供参考,自行联系与本网站无关,请注意交易风险自行承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