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网讯 6月6日,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30尾(1.7米以上)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3万余尾被放流。这场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崇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承办,是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水生生物养护、上海市关于加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设等要求的具体举措,全程按照农业部全国同步增殖放流的统一部署与渔业资源保护和转产转业项目要求进行。
“水中熊猫”生存情况不容乐观
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六月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关键时节,也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黄金时期。今年是农业部倡导的全国范围内连续第三年在6月6日开展同步增殖放流活动。
中华鲟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与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白垩纪的恐龙属于同时代的孑遗种类,被誉为“水中熊猫”。不过,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持续影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特别是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衰退加剧,中华鲟出现了自然繁殖停顿、幼鱼资源消失等趋势,物种濒临灭绝风险。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物种,2010年升级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级(CR)保护物种,对中华鲟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10年以来,野生中华鲟幼鱼数量直线下降,2014年和2016年长江口水域均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幼鱼,仅2015年曾有少量发现,但也未监测到成年中华鲟正常产卵。今年春天,长江口三甲港附近水域监测到今年第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体长10.3厘米,只有四五个月大,这是继2016年野生中华鲟幼鱼监测“0”记录后,长江口再次发现野生中华鲟幼鱼。
“中华鲟之家”担起保护抢救保护职责
“近年来,中华鲟保护形势严峻。所以,保护区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保护中华鲟,也有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2002年4月,市政府批准成立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河口型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区正式启动。之后,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主要保护对象是长江口以中华鲟为主的水生野生生物及其栖息生态环境。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位于崇明浅滩以东,南临长江南支北港主槽,北接长江北支水道,东临东海,最东点为佘山岛,多为5m以内水深的咸淡水交汇水域,水下地势高低不平,存在众多大小、高低不等的沙质暗滩,地理位置独特,是我国为数不多、较为典型的咸淡水河口湿地。
保护基地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抢救中华鲟。工作人员说,实施抢救后,基地将为中华鲟提供专门的栖息场所,让它们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然后放流,让它们回归大自然。“这里好比是"中华鲟之家",是中华鲟的"幼儿园"、"待产房"和重要的"产后护理场所"。”目前,在保护区生活的中华鲟有千余尾,成年鲟体长3米到4米,体重在200到300千克间。一般来说,中华鲟的寿命在40年左右,保护区的中华鲟多数已生活了10年左右,达到了“青年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野生生存环境驯养,即可放归大自然。
珍稀水生生物放流已成上海“生态名片”
为更好保护中华鲟,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坚持抢救与监测同步开展,进一步完善监测与救护网络,加强中华鲟保护宣传,通过设立一线抢救点,将抢救阵地前移至监测一线,还将简易抢救设备分发到监测点及各主要码头,缩短抢救处理时间、提高运输成活率。同时,管理处对因误捕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样本采集形态学数据和遗传分子样品,开展外形指标和遗传分析两方面的实验工作。
目前,市里已明确要求推进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基地二期建设。记者了解到,中华鲟保护区基地二期项目将紧密围绕一期,与基地一期项目实现无缝衔接,以保护中华鲟、江豚等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为立足点,旨在修复长江口生态栖息地环境,将建设成为我国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典范、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世界级生态地标。
记者了解到,自2004年以来,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已连续开展多次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中华鲟在放流前都经过了一系列的强化驯化,使得放流后的中华鲟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从回收的中华鲟标志信息显示,放流成效明显。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放流活动,已成为上海的一张“绿色生态名片”。
- 联系人员:
- 联系电话:0
- Q Q/电邮:
- 微信手机:
- 公司地址:
-
*联系方式仅供参考,自行联系与本网站无关,请注意交易风险自行承担*
网友评论